访中国欧盟商会秘书长Dirk Moens:欧企在华新诉求 Go back »

2011-11-25 | All chapters

访中国欧盟商会秘书长Dirk Moens: 欧企在华新诉求
中国经营报,2011年11月18日

日前公布的《2011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结果显示,欧盟商会的会员企业对于在中国的商业环境抱有很大信心。“欧盟本地企业渐渐丧失了一些传统优势,中国市场代表的机会吸引更多的公司进入。”不过,在双边贸易中存在的贸易歧视、贸易壁垒等问题依然存在。围绕上述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欧盟商会秘书长Dirk Moens。 

谨慎改变政策

《中国经营报》:你一直提到中国存在同一政策在地方执行程度不一的问题。这种贸易差异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Dirk Moens:首先政府对于价格的控制会伤害外企以及投资人的信心;其次,由于通道不同,欧盟在华企业的投资面临诸多门槛,涵盖汽车、金融服务、民航、建筑、信息安全、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在服务产业,市场准入的苛刻导致了竞争的减少。2007年,中国政府曾发布《外商投资指导目录》,名录中对许多行业或鼓励或明令禁止,或要求中方控股都有明确的规定,这意味着在一些领域,外企仍没有任何机会。

总之,中国政府在制定国标或政策时较少将外企纳入到意见采集范围,而任何微小改变都往往令外企措手不及。我们希望外企能够更多地参与到政策的调研和制定,当知道消费者喜欢什么,或者更好地理解政策,才能有的放矢,能够平等地加入对话是我们一直以来的重要工作。

《中国经营报》:欧盟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还存在哪些优劣势?又遇到哪些问题?

Dirk Moens:欧盟企业曾经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环境中打拼生存,现在进入中国市场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优秀本土企业的冲击,这些都影响着他们的思维以及工作方式。比如,他们必须对资源的把控更有效率,对成本精细估算,以及在中国的制度框架下深层考虑人力以及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等诸多问题。他们来到中国的市场既带来先进技术也要承受融入的压力。

市场要公平竞争

《中国经营报》:怎样看待贸易壁垒?为什么始终是一个难解的谜题?

Dirk Moens:壁垒主要还是在于关税壁垒,自入世以来,中国关税平均额度大幅下降,这是巨大的飞跃。我们对中国政府对此所做的所有工作表示赞许,但这仍旧是绕不开的话题,事实上,更多时候我们面对的是隐形的“非关税壁垒”。在中国市场,有些行业找不到进入的方法和途径。中国政府常常在制定新规时只咨询国内的业内人士,外企常常不被邀请,“空降”的新标往往无从知晓。

中国正在向开放之路行进,壁垒对于效率、改革和创新无益,中国政府也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因此我有信心,这些终究会被改变。

《中国经营报》:中国经济发展是否到“选资”的阶段?怎样看政府采购?

Dirk Moens:10年前,中国几乎没有风电行业,因此中国政府鼓励外国企业进入。后来通过不断学习,本土企业也掌握了优秀的技术,并不断发展。2009年外企因此从占有七成的市场份额骤降到13.8%。中国规定只有国内企业或合资企业(中资股份至少占50%)才可以开发或经营海上风电场,这意味着未创办中资控股企业的国际开发商无缘介入这一新市场,而政府给出的理由是“保护国家安全”。

  而事实上合资企业中,外资方带来技术和战略,中方则多是负责市场和销售,在合资企业合作中,技术往往是缺乏保护的。中国2010年下半年进行的首轮100万千瓦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中,四个特许权项目的中标企业均是央企子公司。我认为政府公共采购妨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中欧两方的公司应该在共同的条件和标准下竞争。